电厂水处理工艺(2)锅炉补给水处理
传统的锅炉补给水预处理通常采用混凝与过滤处理。国内大型火电厂澄清处理设备多为机械加速搅拌澄清池,其优点是:反应速度快、操作控制方便、出力大。近年来,变频技术不断地应用到混凝处理中去,进一步提高了预处理出水水质,减少了人工操作。在滤池的发展方面,以粒状材料为滤料的过滤技术经历了慢滤池、快滤池、多层滤料滤池等发展阶段,在改善预处理水质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粒状材料的局限性,使过滤设备的出水水质、截污能力和过滤速度均受到较大的限制。目前,以纤维材料代替粒状材料作为滤元的新型过滤设备不断地出现,纤维过滤材料因尺寸小、表面积大及其材质柔软的特性,具有很强的界面吸附、截污及水流调节能力。代表性的产品有纤维球过滤器、挤压式纤维过滤器、压力板式纤维过滤器等。
电厂水处理工艺(3)锅炉炉水处理
炉内磷酸盐处理技术已有70余年的历史,现在全世界范围内有65%的汽包锅炉使用过炉水磷酸盐处理。由于以前的锅炉参数较低,水处理工艺落后,炉水中常常出现大量的钙镁离子,为防止锅炉结垢,不得不向锅炉中加入大量的磷酸盐以去除炉水中的硬度,这样,炉水的pH值就非常高,碱性腐蚀问题显得特别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协调磷酸盐处理应运而生,并了一定的防腐效果。但随着锅炉参数不断的提高,磷酸盐的“隐蔽”现象越来越严重,由此引起的酸性腐蚀也越来越多。而在另一方面,高参数机组的锅炉补给水系统已全部采用二级除盐,凝结水系统设有精处理装置。这样,炉水中基本没有硬度成份,磷酸盐处理的主要作用也从除硬度转为调整pH值防腐。因此,近十年来,人们又提出低磷酸盐处理与平衡磷酸盐处理。低磷酸盐处理的下限控制在0.3~0.5mg/L,上限一般不过2~3mg/L。平衡磷酸盐处理的基本原理是使炉水磷酸盐的含量减少到只够与硬度成份反应所需的浓度,同时允许炉水中有小于1mg/L的游离NaOH,以保证炉水的pH值在9.0~9.6的范围内。加拿大Ontario Hydro电站压力为13.8~17.9MPa锅炉进行平衡磷酸盐处理的炉水控制指标:磷酸根为0.0~2.4mg/L,pH值9.0~9.6,游离NaOH小于1mg/L。山西阳光发电公司炉水磷酸根浓度范围0.1~1.0mg/L,期望值为0.2~0.5mg/L。湘潭电厂炉水磷酸根浓度范围0.1~0.5mg/L,pH值9.0~9.7,当炉水pH值小于9.2,则添加微量的NaOH。
仍以物理电磁、化学药剂、离子交换等方式
停留于除垢除锈的“治标层面”
往往代价巨大,却收效不佳
电厂水处理工艺(6)循环水处埋
采用闭式循环冷却的火电厂,冷却水的循环回用和水质稳定技术的开发是水处理工作的重点。发达国家循环水浓缩倍率已达6~8倍,国内大多数电厂的循环水浓缩倍率在2~3倍左右,国内火电厂应在提高循环水重复利用效率上下功夫。为避免磷系水处理药剂对环境水体的二次污染,低磷和非磷系配方的高效阻垢分散剂、多元共聚物水处理药剂逐渐得到应用。
采用开式排放冷却的火电厂,特别是以海水作为冷却水的电厂,冷却水一般采用加氯处理,但是,也有部分电厂采用电解海水产生次氯酸钠作为杀生剂。
电厂水处理工艺(7)凝结水处理
目前绝大部分300MW及以上的高参数机组均设有凝结水精处理装置,并以进口为主,其再生系统的主流产品是高塔分离装置与锥底分离装置。但真正能实现长周期氨化运行的精处理装置并不多,仅有厦门嵩屿电厂等少数几家,嵩屿电厂混床的运行周期在100天以上,周期制水量达50万吨以上。从环保与经济的角度出发,实现氨化运行将是今后精处理系统的发展方向。另外,在设备投资、设备布置与工艺优化方面,应考虑尽可能多地利用电厂原有的公用系统,如减少树脂再生用的风机及混床的再循环泵等,尽可能把系统的程控装置和再生装置安装在锅炉补给水侧,以利实现集中化管理。